close

獨立書店的獨特風景 青康藏、小小、有河book

文☉吳佳綺   圖☉鄧惠恩

 
青康藏書房角落還擺放了鋼琴,為書房更增加點雅氛圍。

 書店,決定一個人與書相遇的方式,然而在這個連鎖書店林立,甚至不需要連鎖書店,只要上網搜尋,幾個按鍵就能讓書送到自家門口的時代,似乎也很少人記得,在書店裡發生的可不只是人與書的相遇,同時,還是人與人的邂逅。

 本期新活水雜誌出版專題,特別採訪台灣三個別具特色的獨立書店,透過這些書店的愛書人,讓我們看見在書店買書,絕對不是只有算錢付帳而已。從「藏」在青田街與永康街交叉口的「青康藏書房」開始,到永和隱身於菜市場一角的「小小書房」,一直到台北捷運淡水線最遠一端,靜靜矗立在河邊凝望淡水夕照的「有河book」,在這裡,看書不是一個人在室內的燈下獨白,而是生活中的不同風景,更重要的是,來自不同地方卻同樣愛書的人,彼此相遇相知的人情味。


青康藏書房

  藏身在青田、永康街口的青康藏書房,經營的理念是個人書房,而不是商業空間,所以「在自家書房裡不會做的事情,這裡也不會有。」比起書店老闆,更喜歡人家叫他書房主人的何新興,從事新聞工作,目前仍在報社擔任政治線主筆,不過,走進他的書房,發現這裡其實各種藏書都有,並不只有人文社會與政治類的書籍。

  笑說自己以前也是文藝青年的何新興,談到藏書時也說,過往讀書講求的是「博雅」,不同於現在所強調的「專精」。「以前我們讀書都很廣,不管念的是什麼學科,總是要知道一些叔本華、尼采,看一些志文書局的書,這樣才能跟人家聊天,才算是有文化。」

  然而這樣廣博的閱讀風氣如今漸漸消失,很多人失去了所謂的「人文素養」,「專業」變成只懂自己學科的知識,何新興說,這讓影響一個人一生至關重要的事情,像是如何看待人與人、人與自然的關係,要一些尊重的想法,都很難再透過書本進入人的心裡。「現代人閱讀的範圍變窄了,這讓他與外在世界的關係變成了功利的思考。」

 

曬書也是何新興每天的工作。

藏書的原則—廣博而雅緻

  「博雅」強調的不只是「廣博」,還有「雅緻」。因而以二手書為主的青康藏,其藏書範圍也並非無所不包。書房主人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,就是為來訪的客人挑書。

  「我們這種比較挑剔的愛書人,去一般書店總是很討厭他們只擺暢銷書,或者是把一些好書跟不好的書擺在一起。」所以,當自己有機會開一家書店,何新興強調「銷售量絕對不是重點,」一本書擺在哪裡, 上不上架,全看這本書內容的品質、還有周遭的氛圍適不適合。

  「雖然是二手書,可是愛書的人看待書的心情,就像看自己的女兒一樣,真的不得已要出售的時候,總像是在嫁女兒,希望她嫁到好人家啊。 」何新興笑說。因為他認真的整理、收藏這些二手書,所以很多客人來這裡,在店裡逛上幾圈,就會放心把舊書交給他。「雖然可能是自己家裡放不下了所以必須出售,可是真正的好書,總是希望受到好的照顧,不要被堆在角落,好像廢紙那樣用草繩隨便綁著。」

 

青康藏書房門口有詩人羅智成留下的玻璃詩。

愛書人的休憩空間

  而聊到當前這個資訊社會, 人們只求很快能捕捉書中內容,而忽略了手上翻動書頁、鼻間聞到紙張氣息的那種感覺,何新興說自己喜歡翻書,會開一間書房,多少是有些懷舊。然而他認為「一本好書的作者,創作時必然有一個環境,讀者在與作者接近的情境、適當的氣氛下閱讀,總是比較能讓那本書、那個作者的心境可以進到自己心裡,與自己的內在情感產生連結。」

  認為不同的書有不同的「看法」,像一本詩集可能最適合坐在樹下、把腳放在沁涼的溪水裡翻閱的他,在青康藏的角落擺了一架鋼琴、用仿古的書架設置了舒國治的專櫃、桌上放置一壺歡迎客人取用的普洱。為了和客人分享「看書可以很有氣氛」的理念,這個空間不但有安靜翻動紙張的聲音,也有琴音和醇厚的茶香。

  不同的環境影響人們對書的感受,也影響人與周遭人物互動時的感覺。造訪過青康藏書房的客人,很少不會再來第二次、第三次。

  總是會在店裡和進來的客人聊上幾句的何新興說,「經營書房不是帳面盈虧的事情,而是交朋友、找到談話的對象,我自己是如此,也希望來的人能夠有這種體驗。」雖然藏身於巷弄、經營的又是難以獲利的書房,他卻將自己想像成中古時代修道院裡,為保存知識而抄寫經書的僧侶,滿足於這種被書包圍著的寧靜,「結廬在人境,大概就是這種感覺。」強調自己開設書房,是想為了那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提供一方天地,何新興說,「書房畢竟是有些懷舊的,可是希望自己能在這個瘋狂的時代,為那些有同樣鄉愁的人點一盞小燈,在精神上,就像一個朦朧的家吧。」


 

藏身在永和菜市場裡的小小書房。

小小書房

  很多人開店創業是為了築夢,就像許多OL習慣了每天一杯咖啡,陪伴著繁瑣忙碌的工作生活,就會幻想開個小小的咖啡店一樣,書店也是很多人的夢。然而,把書店開在永和喧鬧的菜市場角落的小小書房負責人劉虹風,成立書店的夢想,其實遠比「開一家自己的書店」更為廣闊。

  小小書房是為了社區打造的書房、也是一個活躍的文化中心。


換職場是另一種休息

  曾經擔任《誠品好讀》編輯、也在書展基金會擔任過專員的劉虹風,在從事與書籍相關的產業工作十年後,決定轉換職場,重新開始。「開店是一種休息。」她說。

  然而這種說法不免令人好奇,開店創業一般被認為是一種挑戰,遠不及被人雇用來得穩定安全,為什麼會用「休息」來描述呢?「因為獨立。」

  她說,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組織裡,只要組織有一定的規模,總是會有相當多的規章,對個人行動的範圍和方式形成限制。很多時候一個工作者必須要去在意形式,甚至是配合形式。「休息,指的是有更多時間能夠留給真正的『內容』、實踐自己的想法,還有真正想做的事。」

  因為覺得在較大的組織當中,難免因為形式的約束而綁手綁腳,劉虹風決定自己獨立創業,讓自己對閱讀、對文化工作的想法,能夠以更大的自由度來落實。

 

小小書房將空間隔成兩區,一區是書店,一區是閱覽區和開讀書會的場所。

推廣閱讀與寫作的習慣

  而她對於書店究竟有什麼樣的期待呢?劉虹風說,不在於有多少客人進來買書,「只要買書、看書,都是好事,我不在乎他是不是在我們店裡買。」而是透過這樣一個空間,藉著書房的課程、與社區居民的互動,來推廣閱讀的習慣。

  「有些書比較難,需要有人引導才容易進入。」成立書房以前已經在社大開過好幾年經典閱讀課程的劉虹風,如今社大的課程仍然持續,而在小小書房也持續開課。「社大的課班級會比較大,在小小書房我們是小班制,跟講師面對面的感覺更好。」而且在經過幾期的課程之後,成員之間會產生相當好的「黏性」,來小小書房閱讀,讓看書從獨樂樂變成眾樂樂,彼此討論、意見交流,都讓成員對書的理解和詮釋更上一層。

  而除了閱讀課以外,小小書房也開課教授寫作,「有的人生活經驗夠豐富,然而寫作上沒有人帶,就不知道如何把想法化為文字。 」像這樣的人來到了小小書房,經過幾期寫作課老師的帶領、同學的互相切磋,多半都能有很好的作品。

 

小小的編採班,成員們正在討論社區刊物的規劃。

不只是書房,而是社區營造中心

  而除了推廣閱讀和寫作,劉虹風其實還有更大的夢想。她認為書店的功用不只於此,還能夠做社區營造、培力。「一開始就希望這裡是一個社區成員互動的平台,在永和,很多人都像我,是從外地遷居來這裡,可是都很喜歡這個地方,會想為它做點事。」

  因此,小小也推動社區刊物,從內容的發想、採訪編輯、版面編排,全部都由學員自己完成。這樣一本自己社區的刊物,不僅僅是社區生活的紀錄,也是每個社區成員的生活點滴,能夠與他人分享、傳達的最佳媒介;社區裡的事情因而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響應。

 

小小書房學員自製的手工書。

成立協會,將小小推廣到更多的群體

  今年,小小書房申請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小小協會,以協會的名義能夠申請更多資源,目標是讓那些沒有能力靠自己前來參加課程的邊緣族群,也有共享小小書房各項資源的機會。

  「永和有很多的新移民,我們想做的是這些移民的文化藝術推廣,這和政府以及很多民間組織,最重視的還是移民所需要的生活技能,是有區別的。 」因為想將服務對象擴大涵蓋到更多人 ,於是成立協會,讓資源能夠增加。小小書房創作坊最新一期課程的作業,是鼓勵參與的學員都把自己的家鄉畫出來。於是,在納入了新移民之後,大家發現各自的家鄉有那麼多不同,更多的文化元素,在小小的課堂上美麗相遇。

  認為每個人都有創作能量的劉虹風,希望透過小小,大家能夠學到創作的基本技能,「知識和生命經驗是可以結合的,可是如果沒辦法透過創作來表達,讓別人感受,生命就無法向外擴展。」而且透過共同的學習,也讓成員感受到這個社區的溫暖。

  「都市生活常讓我們誤以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,可是人與人的互動,能夠把更多事情完成。」劉虹風說。


 

 

有河book

  座落在淡水河邊的有河book,是店長詹正德(暱稱是店員686)與妻子隱匿(詩人,同時也是畫家)的夢想。

  「我們家住八里,開店的時候,首要的考慮就是要在河邊。」當時為了在河邊開店,詹正德和隱匿找了好幾個位置,然而淡水一樓的店面都太貴,最終,或許是種緣分,就讓他們找到這個位於淡水河邊二樓、恰好可以看見最美夕照的店面。


看得見淡水河、與貓咪共享的書店

  週末的淡水老街上熙來攘往,然而說起這家位於河邊的小書店,卻是連當地人都未必知道。「來老街的遊客不會特地來逛書店,有時候因為好奇走進來,看看,發現這裡是間書店,就又走了。」詹正德笑說,觀光客跟書店經營毫無關係,因此店裡幾乎只有常客。

  這或許是台灣唯一一間位在河邊的書店,幾張桌椅就排在二樓的露台上,不輸給周遭咖啡店的小巧景致,但因為整齊陳列著各種書籍而增添了不同的風景。牆面上畫著可愛的貓咪、河上的白鷺,一筆一劃全出自詹正德與妻子之手,精心的布置充滿了個人氣息。

  而無心插柳的是,因為位在二樓,的確常有貓咪自在地在陽台上走來走去,還時而悄悄地潛入別人家裡穿梭;就這樣,在許多淡水人都還不知道這裡時,貓咪卻已先發現了這個可愛的地方,進駐成為常客。


人生的轉彎

  原本在廣告公司工作的詹正德中年轉業,他表示,與其說是想要開書店,不如說,是在尋思「適合自己的生活是什麼。」因為在廣告公司裡工作,創意總是被客戶和上司所牽制,長久下來不免有失去自我的感覺。在累積了一點積蓄之後,就和妻子辭去原本的工作,開始了書店老闆的生活。

  「我並不是從小就想要開書店的。」詹正德笑說,只是在想像各種生活的時候,有一點不切實際地想像著,一間小書店、幾個志同道合的客人 ,看得見河邊的一扇窗戶……就這樣,浪慢的憧憬帶他們走上人生的轉彎。

  開了書店之後,現實面接連而來,店租、進書的時間與成本,「以前幻想說開書店就可以悠閒看書,但其實能這樣的時間,是很少很少的。」獨立書店的規模小,不能像大型量販店一樣什麼書都收,書店負責人重要的任務就是挑書;就這樣,他們必須每天檢查書單、跟經銷商進書、整理、上架,期間還得招呼客人。真正能夠坐下來品味好書的時間,並不很多。然而書店老闆的生活雖不如想像中愜意,對他們來說,依然比被人雇用的狀態更自由和踏實。


經營不易,至今仍在摸索

  提到經營的策略,詹正德說三年的時間還太短,不足以看出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盈虧。可能去年這個時間很好,今年同一段時間,就不知道為什麼,一整天沒有五個客人。他誠實的說,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轉虧為盈,可以說還在苦撐。然而他對人生有一個想法,「很多人都是在還沒開始,還沒真正面對到問題時,就自己先放棄了。可是我跟太太都覺得,既然是自己想要的生活,就努力去追求,遇到困難,就一個一個克服。」

  「還不到放棄的時候吧。」他說。有河開始嘗試各種行銷手法,除了原本一直在經營的部落格以外,也開始在店內賣飲料、開讀書會、找作者來做新書發表、電影欣賞、甚至是安排獨立音樂演出,這些活動有些是有河自己發起的,有些則是開放場地讓別人使用。「感覺對的、適合的活動就可以租用,我們只收很少的場地費甚至不收,因為重點不在賺錢,而是要把客人吸引進來。」

  當暖暖的冬日陽光照在有河book的小陽台,看似一派輕鬆寫意的店老闆其實忙碌不停,在網路上已經打響知名度的有河,如何將名氣轉化為吸引人們特地前來淡水,甚至週末閒暇時會提議「去淡水逛書店」的人氣,考驗著詹正德與隱匿這對經營者;在美麗的夢想背後,獨立書店需要更多人的認識與支持。

(轉自 http://www.ncatw.org.tw/pub/LIT_3.asp?ctyp=LITERATURE&pcatid=3955&catid=4649&ctxid=4755&single=Y
 

clear.gif clear.gif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onspark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